http: //www.llqq.1a.cn  2007.12. 23

当前位置:立群大师/新文章/文章

欢迎您浏览<立群大师>!更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李立群,1925年生于上海。幼年习武,担任工会体育组织工作,一级气功师。最后拜马岳梁宗师门下,专练吴式太极拳,成为鉴泉社传人。自己独创《倒步返回功》。曾任上海气功师协会会长,国际气功协会理事等职。他以上海为中心,分别在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各地传教气功与太极拳。真正成为誉至海外名传天下的气功大师 

《张三丰太极拳经》讲解——记在澳大利亚开办拳经班的记录


《张三丰太极拳经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 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後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 ,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 、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廷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

〈《张三丰太极拳经》讲解——记在澳大利亚开办拳经班的记录〉

李立群 著( 中国.上海)

李申光整理( 澳大利亚)

罗志华编辑( 中国.香港)

(编按:下文是中国武术七段、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立群老师在二○○四年五月澳大利亚悉尼市开办太极拳经班时的讲稿。是次讲课以中英文双语进行,历时四小时;其後同年八月李老师回到上海後,亦按此文稿,用上海话和英语作出两小时示范。为参与首届北大太极拳高峰论坛,仓卒间我们只提供中文记录,英文从略,文章如有错漏,责在编辑不才疏忽。)

应澳大利亚太极气功学院、澳大利亚全国武术气功协会之邀,举办《张三丰太极拳经》学习班,由我主讲,李申光院长兼会长协助,听讲对象,都是澳籍白人,因此讲稿,中英对照,全部讲英文,方法是边讲边演示,几个白人学员配合演示,身体和动作语言,对白人来讲,更容易理解。用英文讲解《张三丰太极拳经》还是初次尝试,好在李申光院长融入白人社会已经多年,过去曾合作开过多次气功班,每个动作要 、细节、经络走向,李医师讲得很详细,大家也懂,所以我们再度合作,有信心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听讲者大部份是学院和协会的会员,有的已有十数年的拳龄,吴式太极刀、枪、剑、拳、推手都会,因此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传统理论的要求,本班就是顺应这个要求而举办的。 根据我在美国、澳大利亚接触的白人来讲,他们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太极、气功、中医药後,往往更渴望对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了解,以冀更上一层楼的掌握这些技术,所以他们表达出来的诚 真情会使我们中国人感到吃惊;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很有信心办好这个班。这趟演讲的《张三丰太极拳经》,是采用吴英华、马岳梁编写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大学出版的版本。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海内外同道指正。下面《张三丰太极拳经》逐条讲解。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段是太极拳名称的来由。 太极乃大道。拳乃小道。太极拳的命名,乃大道存於小道之道。老子《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练太极拳要按太极之大道去做,义至精,法至严,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要求。太极图,外是圆形,内含两条鱼形组成,一阴一阳,阴鱼有阳的眼睛,阳鱼有阴的眼睛,动时开,静时合,时开时合,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生生不已。练太极拳 时,外采天地宇宙之大气,内炼脏腑中和之气,达到「天人合一」,以享天年。

练太极拳应做到: 1. 圆形:天地无限大,充满太极气,人的小天地,中和之气充满四肢百骸,都须在松柔圆形中流通。打拳时手脚屈伸舒展,都须在松柔和圆形中进行。

2. 双鱼形,分阴阳:动则为阳,静则为阴,打拳时必须虚分明(实为阳,虚为阴)。

3. 鱼眼:乃阴中有阳,阳lao zi中有阴之谓,也是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过程,都是慢慢的、逐步的、徐徐地进行的过程。打拳时,必须「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虚中含实,实中有虚,无论前进、後退、上下、左右的活动中,都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点滚动行进过程。

4. 阴阳平衡:在阴阳变化中都有一个平衡点。动则伸展,静则收缩时,都要有个平衡点,都要有中定劲。使外采内练之气积聚之,升华之,人的精气神更加充盈、丰沛,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生生不已。

(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无论在练太极拳和推手的过程中,「过」与「不及」都不可取。练拳时,屈伸超过重心,失去中定劲,此谓「过」;屈伸未及重心,此谓「不及」。推手时,始终要维持自己的中定劲,在长期练习拳架中,体会中定劲,「过」与「不及」,这种磨合期很长,也会反反复复,然後才能在双人互相推搡进程中,保持中定劲。因为,推手的目的,保持自己的中定,再去破坏对方的中定。推手时不能主观,只凭想像,而要以对方水平、动作,通过听劲,听清对方动静,对方伸拳,我则屈臂,对方屈臂,我则伸拳,紧密相连,悉心相随,勿要「过」和「不及」,保持自己中定,此谓不丢不顶。

(三)「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推手时,要松而不懈,紧而不 ,攻防都是如此。你刚劲压来,你实我虚,走而避之,但不是逃,是把对方的刚劲引开,使之落空,这叫「引进落空」;同时,彼劲被我引开时,处於不利环境   势头,此谓「背势」,彼虚我实,就用黏劲加沉劲,使彼攻不能攻,退又退不了,处於完全被动之势,我乘机发放,彼无不应招而倒。

此谓「走即黏,黏即走」,黏走相生之道也。也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之道。推手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四)「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双方推手时动作的快慢,不应自定,而以松静手臂相接,双方心静才能洞察秋毫;彼「动急」 动作急促,我则快捷回应,跟彼速度走,但仍然保持心静,「急应」并不是乱,而是紧密相连;对方「动缓」动作缓慢,我则缓缓相随,不离不丢。彼即使变化很多,我则方寸不乱,心静体松,「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也即舍己从人,沾连黏随,不丢不顶之理不变。彼想从多变使我乱,我则从多变中以静制乱,此也「舍己从人」之谓也,也即「乱环」之应对。

(五)「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1. 「著熟」:套路中的每个式子,叫招数,也叫「著」;「熟」,一定要熟,才能生巧。就是太极拳中每个式子中的攻防用法,练得滚瓜烂熟,怎堋攻,怎堋防,其中变化要点,不是想就能用上,所以练架子很重要。吴鉴泉宗师强调练架子,要三 年练一万次,要定质、定量、定时地练,不能马虎,非常严格,明师出高徒,必须勤学苦练。「著熟」要看些列几点:

a) 灵活:动作都非常熟练,每招都走弧线圆形;

b) 松静:柔而不懈,紧而不僵,外松内静,外柔内沉;

c) 连贯:绵绵不断,劲断意不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d) 完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刚柔相济,内外相合。 2. 「渐悟懂劲」:要在著熟的基础上,一点点一滴滴的汇流成川,还要不断实践,不断回顾,再实践,再总结,理论上能贯通,实践上行得通。这是懂自己的劲,叫「知己」;再在推手过程,了解对手的劲,运用长期推手的实践中,了解对手,运用听劲的手段,了解对手变化,这叫「知人」。怎样达到「知己知人」的懂劲,有几步功夫要做的:

a) 「沾」:像用手上汗水把桌上的纸沾起来一样,用自己的手敷在对方活动著的肢体上,手上份量的轻重随对方的反应而定,把对方的劲力引出来;

b) 「连」:和对方或不动,或变动的路线,要绵绵不断连著,不能断开;

c) 「黏」:与对方缠绕一起,使其进不能攻,守也守不住,完全控制权在我手里;

d) 「随」: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洞察秋毫,彼微动我已先动,处於我顺人背的为置。

e) 「不丢不顶」:彼实我虚,彼虚我实,走黏相随,黏走相生。

f) 「听劲」:用沾、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推手方法中,达到获得对方信息,迅速作出判断,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确反应。知己知人方谓懂劲。懂劲也有一个成长过程。

3. 「阶及神明」:在知己知人的逐步提升,像爬台阶爬到顶端的神明阶段,获得对方信息,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从而打到为所欲为的阶段,这是锻炼者.通过长期修炼和磨合,才把、履、挤、按、采、列、肘、靠,和摔、跌、踢、拿巧妙地和丹田气结合为一体,顺意地、随便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为所欲为的神明阶段。有的高手,身挨之处,都碰之就走。「看是无手,到处是手」的化劲。

从著熟,渐悟懂劲,到神明阶段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是长期实践,总结,再总结的结晶。往往这些技术高手也是长寿老人,像吴式太极拳的马岳梁、吴图南、杨禹廷、江长风等世纪老人,也都是技术高手。是为例证。

a) 「马岳梁」( 1901-1998 ) :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上海红十字会化验师( 华山医院) 。b) 「吴图南」( 1885-1989 ) :北京大学教授。c) 「杨禹廷」( 1887-1982 ) :王茂斋弟子( 李经梧、王培生、李秉慈的师父)d) 「江长风」( 1895-1994 ) :律师( 吴公丁、马岳梁弟子)

( 六)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是进一步强调,要「阶及神明」,必须持之以恒,定量、定质、定时地练拳和推手,还要上升到理论进行研究,那堋有朝一日,啊,原来是这样!突然受到启发而辖然贯通。也须还会出现再次、再次的辖然贯通!此即「渐悟」之谓也。有人问要多久才能辖然贯通?我想因人而异。看你付出多少?总之师父带进门,修练在自身。但这点是肯定的,勤於耕耘的你,对提升身体素质,提升对问题辩证认识,提升快乐人生的境界是毫无疑问的。怪不得古人亦云:「思而不学则怠,学而不思则妄」。

( 七) 「虚 顶劲,气沉丹田。」「虚」是相对「实」而言。「虚 顶劲」就是说用意念想到头顶百会穴,而不是用力向上顶劲。用意向上顶,把脊髓拎直,身体容易中正,同时 吸气,小腹内收,脶肌上升,肺部扩张;然後,做「气沉丹田」,就是意念引气下沉,同时 子渐渐呼气,脶肌下降,小腹外实,注意肚脐下部外实,脐下三寸乃气海穴。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都是这个特点,「逆腹式呼吸」,吸呼,意念淡淡,内气充盈。在练太极拳和推手都运用逆腹式呼吸,久而久之,在动作开阖过程,在意念指引随之调息,内气自然鼓荡,时吸时呼,或虚或实,自由为之,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古人对虚 顶劲,一般言而不详, 要练功者刻苦锻炼,善於分析,逐步把意念、呼吸和动作逐步磨合,以致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状态。气有先天的元气,後天的呼吸气,我们主要练的是後天的呼吸气,使之成熟,储存於丹田,壮实先天的元气。腹式呼吸分顺呼吸和逆呼吸二种,顺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鼓出,呼气时,小腹瘪;逆腹式,吸气时,小腹瘪,呼气时,小腹鼓。无论在练拳和推手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虚 顶劲,气沉丹田。日常生活中,练功者也应贯彻这个要求,逐步形成回归自然。这是太极拳何解是先天拳之意。我们如何配合後天呼吸和先天呼吸,达至一致的诀窍。

( 八)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能贯彻「虚 顶劲,气沉丹田」的要求,就能达到脊髓 直,气沉丹田置於中正, 所谓中正,无论形体在上下、左右、前後的弧线运动中都应保持中正,走架、推手、练刀、练枪都应中正。斜线的如「斜飞式」、「下势」,都应维持「斜中寓正」。吴式太极拳讲究斜中寓正,如「搂膝拗步」、「倒撵猴」前伸的上身,虽有点前倾,但不能过,过则失去中正,也像「斜飞式」、「下势」,一样是斜中寓正,由头顶至後脚跟是一条直线。「忽隐忽现」,我理解为这是气宜鼓荡的具体作用,对方出劲攻到己方时,首先接劲黏住,让对方的劲似打在棉花上;继而,用沉劲,即用鼓荡劲,转一小圈,由虚转实,我顺人背之势也。前叫「忽隐」,後为「忽现」,实则,如对方接劲反攻,我则内部鼓荡再化成忽隐忽现矣。高手在推手时,对方摸不到他的劲,有若无,实若虚,若虚若实,无所适从。

下面举几个例子:

1.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对方在左面( 或掌或拳、或胸靠、或肩靠) 攻来,我则用左方接之,接时不与硬顶而是虚而化之,黏之;对手若在右方( 或掌或拳、或胸靠、或肩靠) 攻来,我则用右方迎之,柔而走之,黏之。关键在於听劲,获得信息,用虚而化之的方法处理。不能硬顶与之对抗。「硬顶」,总之叫「双重」,虚而化之,走而黏之才是以柔制刚的办法。( 编按:在吴英华、马岳梁编写的《正宗吴式太极拳》页 238-239 ,介绍甚堋是吴式太极拳的特式,谈到「以柔制刚」时,「刚」是对抗性的劲,「柔」指顺从外边的劲,两者不是力量的大小对比。「以柔制刚」就如李立群老师演绎其师的理论,虚而化之,走而黏之),而非运用对抗性的技术。)

2.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对方往上方进攻,我用虚劲接之,继而望更高方向引之,引得比对方的位置略高,对方会离地漂浮而起,此谓拔根;对方若向下进攻,我则随其劲下沉,用沉劲下采,采得更深,意也随之,使对方有落空感,如落深渊。

3.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对方若向我直进猛攻,我则顺势往後引长,让其劲落空,己方退得愈长,让其劲落空然後再加上采劲反攻;如对方见势不妙,欲有所反应,彼未动我先动,或用胸、或用肩、或用手、或用腿,紧贴其身进逼,无不应声而倒,或跌出之。这是左右、上下、前进、後退的攻守,以柔制刚的方法,都是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的具体表现,由於遵重舍己从人,出现得机得势的效果。自己体会忽隐忽现的本 ,须长期摸索而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谦虚、谨慎、宽容的对待对手,在切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才能在各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 九)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这是专指推手中的听劲而言,高度灵敏、判断正确,反应果断,所谓高手,能取得 胜利,都是由於听劲。一片羽毛多堋轻,一支蝇虫多堋小,他们落到太极拳高手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能感应到,而采取相应措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进一步谈,我能感应到对方的进攻任何动态,相反对方却不能掌握我的攻防状态,因此,当对方加在我身上的力,我可以化而走之,我这样做是顺势而为,我顺他则处於背势,他完全被动也;还有二人推手时,高手往往很松很柔,不露劲,使对手无从下手,处於彷徨状态,攻防都无所适从。活用听劲,高手往往能洞察对方秋毫,从而顺势攻之,所以无往不胜也。

( 十)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中国拳术流派众多,姿式虽是不同,但它们共同点都是强欺弱,大欺小,手脚快捷者打手脚慢挪者,这些都是利用自然的本能,非是拳术的技巧。

( 十一)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四两拨千斤」,是一个生动的形象比喻,是讲小力可以胜大力,弱者可胜强壮者的意思。例如耄耋者,乃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般都是身手迟钝,体质比较衰弱。却偏偏能抵挡一些年壮的人围攻。这例说明年轻力壮,攻击快捷,碰到太极技巧高明的老人,也不能取到便宜了。为甚堋呢?造诣深的太极拳老人,形象松柔,立身中正,像一根秤一样,上盘松柔,下盘像车轮,对手的来力,实则虚之,黏之,下盘的腰胯像车轮一样随势旋转,这叫得机得势,对方无不应声而倒。因为,「偏沉则随」,就是对方强力来攻,我用强大的实力顶抗,由於顶抗,双脚双重,下部 硬,动弹不得,这谓之「滞」。怎堋办,我们常看到的大胜小,强胜弱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太极推手比赛」就经常有这种情况出现,而不加以制止,大胜小,强胜弱的得分!长此下去,根本不能称「太极推手比赛」,而只能称「自由博击赛」,或是「摔交跳扑比赛」。原因何在,强胜弱,大胜小容易,用力而已。小胜大,弱胜强 要高深的功夫,高明的技巧才能做到。所以才会舍远就近,出现搏抖、硬拚就不奇怪了。因此我建议,要组织「太极推手比赛」,就要按规则( 制订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给分,顶抗者叫停,硬拚者失分 训练裁判,仲裁裁判。不符合这些规则的比赛,宁少勿滥,建议少组织些,凡组织则须重质量。有位有份量的美国教授看了推手比赛後说:「太极拳的博大精神、奥妙深邃,在这样的推手比赛中没有体现!」这是联想到现实环境的一些事情,不是本文的理论范围内。

( 十二)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段重点突出双重之病,进一步进行探讨矣。人的本能,当对手进攻时,本能予以顶抗,这时由於紧张,全身已经 硬,包括下盘—即腰胯已被自己锁住,以实对实,就是双重,结果对方比你力大壮实,你就被人制服。平常可能讲得很多,不能顶,顶了就是双重,但一碰到实№,就只会硬顶,硬顶不用技巧,硬碰硬,就是双重。那怎堋办呢?就是要分辨阴阳,硬攻我者为阳,我则用阴的办法,阴者为虚、为蓄、为轻,我冷静地用轻的手法,他快我也快,他慢我也慢接之,黏之,附著来力,确定走( 他实我虚) 的方向,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进或退,择而走之;他变我则随之,虚实互变,阴阳相济,开中有变,变化万端,变不利为有利。这里再重覆一遍。关键:须知阴阳,阴中要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不丢不顶。紧张,也是个重要问题,由多实践、多磨合,再分析、再研究,「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首先在阴阳上分析不清,多磨合,更上一层楼,信心来自於技巧熟练,信心来自於经验,当然 至高层次,一定要肯於落力,在练拳方面,在推手方面,体用结合,都会上一层次。

( 十三) 「懂劲後,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知己知人的功夫,达到懂劲後,沾黏练随、不丢不顶的技巧,越练越熟而生巧,以致从心所欲,为所欲为。锻练是最重要的环节,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总结,实践中听劲更加精细,搭手即知对手功力、劲力大小、长短、快慢,甚至呼吸,不假思索作出反应,身手更为轻灵,反应更为敏捷,浑身都是手,触及之处立即反应的神明阶段。

( 十四)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 ,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推手是近身博抖的武艺,奥妙精深,是一项顺从客观实№,作出切实反应的技巧,叫舍己从人,顾名思义,放弃自己的主观,跟随客观实№,作出切实反应的技艺。但是很多人在推手中,往往都是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千篇一律地以自己固定手法去对待,以致被动。纵观国内外很多推手比赛、或是公园内的友谊比试中,硬顶硬撞,浑是力量比拼,太极精神荡然无存,足见《张三丰太极拳经》早已指出的「差之毫 ,谬以千里」的论点是多堋精确、多堋必要。今天读之,尤为必要,尤为清醒。

( 十五)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 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廷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此段主要 会其精神,掌握技艺的规律( 八卦五行在技艺之上) 。

1. 太极拳内外都是圆象,生於无端,成於无迹,行拳时似行水流云,又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循环往复,生生不已。

2. 十三势皆阴阳、五行、八卦之理也,此乃规矩。没有规矩焉成方圆。所以练太极拳者在行拳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屈伸开合,都须贯通此理,但既遵规矩,又不泥於规矩,方称自然。吴鉴泉宗师名言:拳练万遍,其理自通。此理,乃阴阳、五行、八卦相生相克之理也。

3. 太极拳主要目的,乃欲天下豪杰,练太极拳者,廷年益寿不老春,而非其他焉。此为《张三丰太极拳经》结语也。

气功 -- 科学的中国气功

李立群
一、历史概况
气功是祖国的医学遗产,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运动,它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瑰丽明珠,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群众基础相当广泛。早在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文物中绘制的彩色帛画,其中有闭目静坐、双手抱头、弯腰打躬、站立仰天、屈膝下蹲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各种各样练气功的动作。
据考证,早在周代(公元前21世纪),战国初期的老子《道德经》5000言81篇文字,它包含了哲学、文学、美学、医学、气功、军事等内涵,是古人修炼气功,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结晶。《行气玉佩铭》,则是古人练功的理论,刻在一个12面体的玉柱体上;我国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上古无冥论,就有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等气功内容。神医扁鹊提出的“数鬼法”,是调息入静的门径。《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马,是一套仿生医疗体育方法。中国的经络学说,是古人在修德明道的修炼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学说。
这些数千年前总结的气功学说至今仍被沿用,或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展成为新的气功方法。气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二、医疗气功的现状
过去的传统中医,如果只懂得诊治配方,只是一般的医生;既要懂得诊治配方,还要懂得气功,才是一位上医,即称职的医生。儒家如李白、苏东坡、陆游、王阳明、曹雪芹、吴承恩等,都是半天打坐练功,半天读书。道家对养生练功十分重视,道藏就有数百册。著名的有道德经、黄庭经、明符经、龙虎经……张三丰祖师是练气功名家。佛家也有禅宗、密宗、天台宗等流派。武术、民间都有气功功法,大部分都是综合的,有的三教合一的动静兼修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气功在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目前至少有几千万人修炼气功,对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人民群众修身养性、丰富生活、涵养德性的自觉行动。由此气功在医学高度发达的20世纪焕发出生命力。

三、气功的形式
气功是开发人体科学的一把钥匙。气功的形式很多,概括为“行、坐、站、卧”。行:有的向前,有的向后及前后融合一体的功法。坐:有平坐、自然坐、单盘、双盘。站:有各种桩,高、中、低桩视各人年龄身体状况而定。各种功法有自编的、有传统的。什么病适合什么功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其中还有种自发功,冲击体内经络或疾灶,有意想不到的疗效。练功功法各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以一念代万念,从调身、调息到调心,动中求静,静极生动,外动内静,外静内动,动静相兼,心息相融,生生不已,兴趣盎然,其乐无穷。练功久了,人的气质变了,身心也愉快了,情*也高尚了。有的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常人没有的功能,如发放外气,替人治病,遥视遥测,远距离发放外气,内视自己内脏,遥视或内视人的气的颜色和健康状况……
四、气功为什么能够治病
1. 大脑皮层抑制性的保护作用。
气功入静能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那些过度兴奋而致机能紊乱的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复原,使顽固性病理兴奋灶转入抑制状态,为恢复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2. 低代谢生理状态的保护作用。
据有关部门研究表明,练功能使唾液和泪液增加,唾液中的腮腺素有抗衰老作用。此外,练功还出现以下低代谢生理状态:
A. 氧耗量比正常活动减少36%。
B. 氧耗量比熟睡时减少6%。
C. 二氧化碳排出率平均2.29%~4.22%。
D. 氧摄取量:0.18升/分(静)(最大摄氧量为2.29升/分)。
自发功(初)氧摄取量为0.64~0.72升/分。
自发功(末)氧摄取量为0.34升/分。
3. 调整身体的异常反应。
例如,植物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正常时相对平衡,交感神经兴奋过高时,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肠胃蠕动减弱等。练习气功后,交感神经兴奋相对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相对增强,血压下降,不易下降的舒张压出现比较大的下降幅度,高血压研究人员说它的降压作用比药物降压作用大,比单纯休息和睡眠效果显著。
4. 对腹腔的按摩作用。
练气功时腹式呼吸,使腹腔的器官受到有节律的按摩作用,膈肌升降幅度较自然呼吸大3—4倍,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肺部充分扩大,胸内负压增高,身体各部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增加,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胃蠕动,增进消化和吸收功能。练功时自己也会感到肠蠕动加快,有时腹鸣,这对食物消化、营养吸收、肠道积气的排除以及保持大便的通畅都有好处。
5.外气能抑制爱滋病。
据巴黎1991年3月18日电称:法国马赛国家促进医学研究院与中国气功师刘东在合作试验中发现并证实:中国道家气功的外气发放可以抑制爱滋病毒。《欧洲时报》具体报道说:这项合作试验于今年(1991年)1月16日在马赛进行,由最早发现爱滋病毒HIV的世界著名科学家让.克洛德.谢尔曼教授主持与中国气功师刘东(1963年出生于吉林省)合作,科学家们主要研究HIV1型爱滋病毒的细胞病原在MTΦ细胞系谱,它对HIV1型非常敏感,发放外气10分钟后,谢尔曼教授惊异地观察到MTΦ在SYNCITIA显示方面存在“一种迟缓现象”。第八天,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受外气发放的MTΦ细胞免疫力增强,对HIV1型爱滋病毒重复感染迟缓,没有细胞死亡。通常MTΦ由少量HIV1型病毒引起重复感染的第六天至第七天,病原可导致50—80%的细胞死亡。谢尔曼教授被试验结果所震惊,并在试验报告上签了字,承认其结果。
中法合作共创的奇迹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研究合作仍在继续中。
1988年在日本富士台公布了一桩关于气功外气的惊人报告,气功外气的成就发现,将像哥白尼发现天体运转一样伟大。这是日本富士台节目主持人经过一系列的由日本大学教授主持试验16个项目(气功外气)后,公开向世界上宣布的,这个宣布是由一些大学跟中国气功师们成功合作后,宣称是日本第一个发现世界上中国气功外气的伟大作用。

(记录整理/浦思明 通联:200032上海宛平南路东安五村36号101)

吳式太極拳拳架與推手特色
吳式太極拳拳架與推手特色 李立群 教練主講 3/3/2002
一.吳式太極拳的起源 二.吳式太極拳的傳統特點 三.傳統拳架與鍛煉內氣的關係 四.拳架與推手兩者體用合一的關係
五.推手的特點:沾黏連隨、即化即打 六.定步推手的項目 七.動步推手的項目

  

一.吳式太極拳的起源

陳長興——楊露禪——楊班候——全佑——吳鑑泉——吳英華 馬岳梁——李立群

全佑、萬春、凌山都是露禪先生客居京師,真正得其真傳者,僅他們三人而已。後均受露禪之命,拜在班候門下。
全佑早年是端王府貼身 侍衛,是名技藝高超的保鏢,後又得楊的真傳,剛柔相濟,堪稱上乘。鑑泉先生得其真傳,同時也傳王茂齋、齊閣臣等。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則只為宮庭傳授的太極拳面向大眾,有許禹生﹙隨楊健候遊學者﹚設北京體育學校面向群眾,除設其他武術科目之外,還聘請楊少候、楊澄甫、吳鑑泉等老師執教太極拳,二楊教楊式太極拳﹙大架﹚,吳鑑泉授吳式太極拳﹙小架﹚,這時才有楊、吳之分,大小架之區別,以前只有太極拳﹙這是為了方便大家選擇學習那門架子﹚。
聽馬岳梁說:「楊吳是一家,永遠相好。」據說楊澄甫與吳鑑泉經常在密室練習推手,只聽室內乒乓之聲頻傳,馬老師與徒眾在外面聽到,但不能進去。楊吳都是出於露禪先生之門,誰高誰低都無關緊要。
源於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露禪,所以吳門拜師都向張三丰牌位行叩拜之禮。

二.吳式太極拳的傳統特點

吳式太極拳現有套路包括有精簡、慢架和快拳以及刀、劍、槍和推手、散手等。
先有慢架:其特點是架型較小﹙區別於楊式的大﹚、川字步、身略前斜、步伐內轉。
強調練心、練氣、練身三結合。強調心動意動、意動身動。先練架子、架子練得熟練無誤,﹙數年或更多年﹚然後慢慢配以呼吸,呼吸是推動內氣的重要手段,內氣鼓盪,靈活多變,動作慢而不斷,勁斷意不斷……逐步磨合,達到意動氣動,氣動身動,綿綿不斷,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靜若山岳,動若江河。
快拳的特點:頓挫相間﹙中定勁是頓、跳躍是挫的表現﹚;
剛柔相濟;
快慢相合;
前後相連;
拳經:「由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1) 「熟」:拳架與推手各種姿式。
2) 「懂勁」:沾黏、連隨、剛柔、虛實、輕重。
3) 「神明」:聽勁清淅,用勁分明,掌握鑰匙,可以用得,隨
心所欲。

三.傳統拳架與鍛煉內氣的關係

一九七五年在長沙馬王堆發掘時發現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經把《行氣玉珮銘》作為重要的伴葬品,充份表現幾千年前風行的氣功,已經形成理論,並已成為王爺的生前的鍛煉方法,死後的伴葬品。
《行氣玉珮銘》,共四十五個字,把練功的要訣刻在一方玉器上,掛在身上。
《行氣玉珮銘》全文:
「行氣
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
天機樁在上,
地機樁在下,
順則生,
逆則亡。」

吳式太極拳則強調以下三個綱領:
1)「剛柔相濟,以柔為主」:極柔軟然後能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2)「內外相合,以內為主」:先在心,後在身,復鬆凈,氣歛入骨,神舒體凈,刻刻在心。
3)「體用結合,以體為主」。
﹙另有詳細解說,請見《吳式太極拳慢架》p.9-14〈外練筋皮骨 內練精氣神〉一文。﹚

於是就有馬岳梁、吳圖南、江長風、吳英華、楊禹廷、張廷臣等壽星。﹙請看本文附錄所引《吳式太極拳慢架》p.230-231〈從太極拳名師的壽命談起〉一文的「太極拳名師壽命表」。﹚
太極拳就是氣功的動功,長期鍛煉中健康是第一要素,健康才能長壽,國際醫療單位,借用太極拳便是例證。
以心行氣,務令沉,乃能收歛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四.拳架與推手兩者體用合一的關係

拳架是煉己的功夫,推手是煉知人的功夫。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光練拳,無法進入更高一個層次;
祇練推手,方法簡單,變化不大,無法進入更深的層次。
練拳就是練導引﹙拳架﹚吐納﹙逆腹式呼吸﹚、練招式、練柔化、練捨己從人的功夫,身體強壯,柔中練丹﹙內勁﹚,能柔能剛。久久潛移默化,推手就能輕靈機敏,得機得勢,虛實互用,逐漸融會貫通,運用巧力,避虛就實,虛實互用。
練拳主要為體,練好身體﹙輔助治療﹚,才能明確事物的陰陽變化道理,陶治心情,得到天人合一的情趣,培養順其自然、恬淡虛無的自然觀。久之,氣血流暢,身體健壯,化中含走的技巧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外柔而內愈剛。掤勁故也;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內氣動則靈活也。

五.推手的特點:沾黏連隨、即化即打

推手是用太極技巧的兩人配合練習,以熟悉拳架中的招數,提高拳架質量,以增進健康,促進友誼為目的運動。所以不準用膝蓋撞、肘尖點、指頭戳等傷人動作。
沾、黏、連、隨,不丟不頂的推手要訣,以提高二人鍛煉的皮膚的觸覺;身體虛實變化,聲東擊西的靈敏度;假動、真動不斷變化;借力打力的聽勁運用:用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對方向我上方進攻,則高引之,使其凌空失重。對方向我下部進攻,低引之,使其如臨深淵,搖搖欲墜。﹚。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我前進攻擊對方,則愈放長。相反敵進我退,則我退之愈快促﹚。
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
觸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包含對方呼吸﹚。
像水托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潤物而無聲。」水是一種極佳的訊息載體。
像球一樣,渾身是手。行氣似九曲珠,無微不到。

六.定步推手的項目

除基本的「入門四手」,和定步單推手外,吳式太極拳定步雙推手,可從攻防部位計算的「上盤」、「中盤」、「下盤」,及按動作大小幅度的「長手」、「短手」分類,內容包括:﹙1﹚纏頭式、﹙2﹚裹頭式、﹙3﹚立肘、﹙4﹚中平肘、﹙5﹚摟膝式、﹙6﹚十字手、﹙7﹚裡黏肘、﹙8﹚外黏肘、﹙9﹚倒提壺、﹙10﹚小纏腕、﹙11﹚大纏腕、﹙12﹚穿手靠、﹙13﹚通天手。
就是把掤、、擠、按、採、、肘、靠等八法,組成套路鍛煉。

七.動步推手的項目

活步推手,共有六式:﹙1﹚左顧右盼、﹙2﹚大翻身、﹙3﹚九宮步、﹙4﹚七星步、﹙5﹚連環步、﹙6﹚大 ,還有爛採花﹙散手﹚。

鍛煉後都是以巧力勝大力,即所謂「四兩撥千斤」的具體運用。
在練習中聚精會神,思想集中訓練皮膚觸覺和身體感知的靈敏性,在搭手纏繞的訓練中,不丟不頂,沾黏連隨,聽勁清淅,運勁如是,「急則急應」,「緩則緩隨」,融會貫通各種基本功,進而運勁,如是地以巧力勝大力


《四字撒放秘诀》与阶及神明

一、“擎”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擎”,是在对手身上进行按压的动作,可用手(或腕、小臂、肩、胸、腹等),按压的动作宜轻而短,一次不成,再行重复按压,是谓复擎,复擎不成,可用似有若无的擎,是谓暗擎。总之,是以灵活多变的擎法,达到“擎起彼身借彼力”的目的,“灵”字是灵魂。其实,这个灵魂就是问劲,问劲问的清,听劲听的明,才能擎起彼身借彼力。
二、“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在“擎”起彼身借彼力的机势出现后,听清对方反作用力后,自己就应当处理好自己“引”彼到身前的学问。引彼到自己身前,就是引彼贴近自己身体,曲蓄收敛自己的身体,为发劲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到身前,这身前两字非常重要。贴近身前蓄劲才有作用,发劲才能干净利落。如果远离自己身体,蓄不成劲,发劲就作用不大了。“引”是非常短的一瞬间完成的动作,一定要无数次地反复练习,无数次地推手实践,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当然,听劲要非常清晰明确。
三、“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引”到自己身前形成曲蓄的势态后,立即松开自己与对方的接触点(或手或身或其他部位),这个含有棚的松,似松非松,似紧非紧,要松的快,松的短,松的使对方有脱空、失控、惊慌失错、无所适从的感觉。而自己则应冷静地调整好自己的体位,“走”到我顺人背的位置,为流畅发劲做好应有的准备。这些过程的完成,要克服躁动,理智处理。我意松字后应加“走”,“走”既是粘的走。
四、“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放”是《撒放秘诀》中的最后一着,也是完成推手竞技的目标。“放”的关键,目标要准,这个“准”就是避对方之实,打对方之虚,而不是虚实不分,乱“放”一通;“整”指发劲时,要用整体劲,“放”时,起根在脚,发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神宜内敛,气宜鼓荡,意到气到,气到劲聚,发放如箭,无不中的。“放”后,加一快字,实为必要。
擎、引、松、放四字撒放秘诀,虽分解为四个步骤,但每一个步骤又是严密的独立组成部分,更不可忽视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上一页 下一页

欣舞编辑/制作

E-mail:lixinwu_sh@sohu.com